四月的天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到了星期天酝酿了几日的雨终于升级为雨夹雪畅快地下了一场。这天上午九点半,贾老师准时来到办公室,待批阅的实验报告已经摆满在她的办公桌上。
贾老师是我一直以来敬仰的恩师,伴着窗外雨雪滴答,追随贾老师的回忆,我们一起重温了那久远的往事——那是校训背后的故事,是一个23岁的姑娘成长为山西省2017年“三八红旗手”所走过的路途。
“专升本需要大量师资,你当老师吧”
“十七八岁的年纪,想想以后当个医生能给我的家人更好的照顾,就报考医学院了。”
1981年,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五个年头,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格选拔,贾老师考上了山西医学院(现名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大学五年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当时的山医只有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四个专业,一年总共才招四百多人。而且那时大学毕业包分配,没有你们现在那么大的就业压力。实习期间一个医生只带几个学生,那些老一辈的医生十分严谨,对我们要求很高,使我在实习阶段培养了比较扎实的临床基础。那时的我坚定不移地相信——我会做好一名医生——像我敬仰的前辈们那样。”当时人们不管是对医生还是实习医生都十分敬重,贾老师讲到一个令人温暖的片段:实习时她所负责的病人在出院后不久,特地回到医院来看望、感谢她。“做一名医生带给我的那种成就感真的太美妙了。当时我想我一定能做一名好医生。”
1986年,23岁的贾老师大学毕业了,而1986年是长医从“晋东南医学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suncity太阳新城)的第一年,学校正处在需要充实师资、扩大优秀教师队伍的特殊时期。省教委要求晋东南考区的学生毕业后全部回到本地,她就这样被分配到了suncity太阳新城。
站在人生航程重要的抉择点,考虑到长医刚刚从专科升为本科需要壮大师资,她依然笑靥如花:“好呀,那我就做老师!”就这样,最初的梦想转了个弯,梦中想过无数次的“贾医生”渐渐被现实的“贾老师”融化了。
“组胚教研室缺人,你过来吧”
“我们那一届从山医毕业回到长医的有三十来个同学,‘考研’那时还比较少见,我们当时大多根据学校的安排当了老师。”她回忆起初到长医的情形:一行人听领导讲话,时任组胚教研室主任的魏铜有老主任说他教研室缺人,贾老师就这样进了组胚教研室。后来,一同来长医的二十多个人去往全国各地的大医院,八九个人留在长医,其中就包括她。
“组织胚胎学和临床结合甚紧,随着不断学习和深入了解它,我逐渐发现其重要性,它是很有意义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我是越来越喜欢组胚了。” 本着“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的决心与热情,贾老师在教学中实践着“精业”精神,这让她深受学生欢迎。
“母校是成就我的第一个地方,而长医是第二个。”
2003年至今,贾老师担任了组胚教研室主任。当被问到她是如何管理本教研室教师队伍的,她立即纠正道:“我们是一个团队,是一个有爱的团队。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有问题想办法共同解决,没有谁管谁一说。没课的时候,大家一块儿登登山,踏踏青。我们教研室现在一共七个人,有两间办公室,不过一般大家更愿意‘挤’在这一个办公室。我们像家人一样,很温馨。”
“知性美女”和“女神”老师
前两天有事她去了趟医院,一个护士长叫道:“贾老师!”原来是她之前带过的护理专业的学生。“当时上学的那段日子,记忆最深的就是贾老师您。那个时代没有多少名词,我们学生之间就偷偷称呼您‘知性美女’呢!”
时代在变,称呼在变,而学生对贾老师的敬意从未改变。现在,在我们心中,她是永远的“女神”。
“老师,您上课总是穿着白大褂,这是学校要求的吗?”
贾老师盈盈地笑了:“不是的,是我觉得穿上它会显得更正式一些,就像上课的一种仪式,对我也是一个提醒——我要给同学们开始讲课了。”每当看到立于讲台上的贾老师,我都在想——白大褂是女性最美的服装!
“我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期待每一周的理论课,想要和大家见面。”贾老师这样说,其实,我们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期待呢?!
开课前,她娉娉婷婷地走上讲台,头发一丝不苟地束在脑后,穿在身上的白大褂优雅出独特的风韵,站在讲台中央,如同一幅画。教室里安静得只听得到书页婆娑指尖的声响。我们把目光汇聚向贾老师,等“女神”说话。
“原来还有这么简单的组胚课”
1986年,贾老师进入组胚教研室后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听课阶段。听组胚还有其他各科老师讲课,“吸取他们的长处,构建起自己的讲课方式”。
1987年至今,贾老师走上讲台已整整三十年了。
“现在的年轻人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来到这里都要先听上一年的课。他们有的是科研基础,课不一定立马能上好。想上好课,是需要功底的。”
当问到她第一次讲课的情形,贾老师淡淡地说道:“紧张肯定是会有的,不过上台之前我已经排练了无数次。那次课自我感觉不错,学生给我的反馈也很好。”那时她的学生不过是相差几岁的同龄人“我会从同龄人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上考虑,不断揣摩怎么讲能让大家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之前有一个其他医学院校的孩子,学了一年不想上了,父母很着急,把他接回长治,带到了贾老师身边,听她和另外一位长医的老师讲课。几堂课下来,那孩子感叹:“原来还有这么简单的组胚课!”之后他回到学校,安心学医。
“要给学生讲课,内容不过就是那些内容,关键是怎么个讲法。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下了些功夫。包括课堂引入——让学生了解所要学的章节在医学、人体大背景(解剖学、病理学等)下的位置,所以说一个组胚老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才足以达到启发学生的水平。在这三十年里,从传统的板书到如今的多媒体,我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呈现也在不断改变,我讲的课从来都不会有相同的两堂。我的PPT是用来讲的,是根据我自己的思路做的,总是图很多,字很少,因此上我的课必须认真听才能理解,才会达到融会贯通。”说到贾老师的课,我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她会以一种令人极为舒服的方式将课本上冗长繁琐、需要记忆的知识娓娓道来,使之清晰明了;会解释身体里每一个组织、每一种细胞存在的意义和不得不那样存在的缘由,让我们感到所学知识是那样的顺其自然又充满神奇。
“科研大多来自生活的灵感”
喜欢思考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产生好奇时就去一探究竟。
“我科研的大方向是干细胞还有肝脏方面。目前我所做的关于‘肝脏的纤维化’以及后期治疗的课题,就是注意到我们身边喝酒的人不少,都说喝太多酒对身体不好,那么对身体哪个器官相对伤害最大呢?因为降解酒精的器官在肝脏,我们就会推测对肝的影响。文献证实如此,过量饮酒会引起肝的纤维化。我们就先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建模成功后采取一些治疗手段。在这个课题中我们用中草药“当归”来探究其对肝纤维化产生的治疗效果如何。”
贾老师积极组建科研团队申报项目,因为实验的缘故从没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实验进行时常常不能按点下班,虽辛苦她却乐在其中。同时她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做科研,热心指导他们做实验、写论文,培养其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贾老师近年来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项、教育改革项目2项;主持校级科研项目1项、教育改革项目1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省级1项、校级1项;参与教学及科研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近20篇。
2013级教改班的王东学长从大一开始就跟着贾老师做科研,给我们讲了有一次准备挑战杯比赛时贾老师和他一直在办公室忙到了深夜也毫无怨言的故事。学长感慨道:“贾老师是一个大度、宽容、很有责任心的好老师。她的课水平相当高,而且带学生很有一套,比如在做实验时很能理解初学者学习的规律,学生犯错时从来都只是和颜悦色地指正,从没有见过老师生气。还有在改论文这些事情上都相当认真严谨。是她,让我知道什么是‘精业’,让我真正理解‘科研精神’究竟为何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一直认为,‘厚德’不管对于一个老师还是单就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秉持。‘德’包括很多方面,作为老师,我想从‘为人师表’的这点说一说。大学时代里老师给我的影响极大——那些印在脑海、刻于心间的老教师的风华与气质,他们站立于讲台上构建起的气场,那种令人向往的精神状态与很高的个人素养,当我自己也成为老师之后依旧记忆铭心,并时刻提醒自己应当像他们一样给我的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一个老师的德行太重要了。”——贾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凡若听过贾老师的课,无需多言,便可以从她的举手投足之间体会到一种难以形容的风度,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感染着我们。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人的壮举。”贾老师这样说,可是在我们心里,她的存在是如此令人感激——从贾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不只在课堂。从未见过贾老师皱眉忧虑,和她相处时总能感受到她发自内心的善意与达观,交谈过程中,她盈盈的笑声始终萦绕耳旁。
“我自己虽然不能亲自去‘济世’,可我希望我的学生在大学里树立起“治病救人”的思想,能够代我去实现济世之责。老师要‘树人’,期盼你们就像小树长成参天大树一样,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尽自己的力量。”
“老师,都十二点了,我还觉得刚坐下呢。”时间过得真快,窗外的雨还未停,可采访就要结束了。
“是呀,我还总觉得自己是三十多年前刚来这儿呢!”
贾老师又盈盈地笑了,明丽的脸庞如一朵盛开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