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奉献 教书育人
---做好老师是我一生执着的追求
侯燕红 副教授 suncitygroup太阳官方网站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1994年7月21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是我从suncity太阳新城毕业离校的两周年纪念日,也是我正式调入suncity太阳新城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任教的第一天。当时,我怀着无比感恩、无比激动的心情,到suncity太阳新城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报到。从那一刻起,我就立志干出个样子来,好好回报我的母校。
一、不忘初心 扎实学问
刚进入教研室时,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尤其要独立解剖一具尸体,让人感觉特别难熬,有时还真感觉非常害怕。那时,我就不断地跟随老教师听课、做标本,只要有课我就听,天天如此。在每一次听课时,我不只听知识点,更要听每个老教师的教学思路和特点,并经常思考:要是我讲,如何讲才能吸引学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登上了讲台,那堂课学习的是躯干骨。当我拿起一块椎骨,正要讲“椎上切迹”与“椎下切迹”的区别时,我突然懵了!哪个是“椎上切迹”、哪个是“椎下切迹”?书本上也没提及二者的区别!幸运的是我拿到的正好是一块胸椎,它那明显向后下倾斜的细长的“棘突”告诉了我方位,我很快说出:“椎上切迹浅而椎下切迹深”。这细微的心理活动,学生绝不会察觉,但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刺痛”,也许真的是这深深的“刺痛”激励着我、提醒着我,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备好课、讲好课。决心是下了,但面临的困难是:那时我儿子刚一岁,天天缠着要妈妈。无奈,我只好把孩子哄睡了再埋头苦读、苦背,接着全要背写一遍,每天都熬到深夜两三点乃至更晚。时间长了,身心有些吃不消,就写信给远在新疆工学院任教的二姐,抱怨我自己太傻、太笨、太愚蠢。我姐来信说:“不是你傻、笨,而是你敬业精神的真实体现。努力吧小妹,你的辛苦,终有一天会得到大家公认的!(我今天挥泪写下这些,因为我姐2000年就去世了,那是我永久的痛。没想到近17年后的今天,我姐的鼓励充分得到了印证,我会继续努力的)”。有了二姐的支持,我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每天坚持背书、背写到深夜,坚持、坚持、再坚持,一年下来,在教学上就初见成效了。当时正赶上学校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在我们解剖科主任的举荐下,我们几个刚进科的青年教师有机会参加了这次赛讲,但没参加评比,原则是为了让我们感受比赛的氛围,并通过亲身体会来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参加赛讲,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大家的鼓励焕发了我骨子里原有的那份执着和坚强,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精神。我坚持连续背书、背写教材三年。从1998年第4个年头开始,我就一板一眼讲解解剖学知识,知识重点重点讲,知识难点反复讲,深奥知识趣味讲。在讲解中,力求用更简捷、更易懂的语言把每一个结构讲清、讲活。从“组织教学”到“实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认真思索、努力策划,积极准备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具、教学方法、课后练习;每一节课的每一句话都不放过,从文字的措词到内容的衔接,都经过精心的推敲和编排,力求使每句内容都朗朗上口,以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记忆;我还有机地将预防保健知识、生活实践、临床病例及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解剖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帮助他们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延伸。通过解剖学知识的“教”与“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培养出了一大批善于思考,勤于钻研,富有热心,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优秀大学生。
多年来,我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工作,在讲课技巧和方法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广大学生及同行的好评,课堂上总能听到学生们雷鸣般的掌声,我的心不禁为之感动。有时教室会被外班来听课的学生堵得水泄不通,本班同学进不了教室听课叫苦不迭;有时为了能听好我下午两点四十分的课,同学们在早上六点半就将前排座位一抢而空;有时同学们无法找到座位,就自带小凳,坐在教室过道、教室前后,就连教室的窗台上都坐着学生,这是同学们对我教学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无形中也对我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一切更坚定了我要做学生心中“偶像”的信心,也激励着我不断进取,更上新台阶。
二十三年来,我曾多次参加省校两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取得了二、三等奖。荣誉意味着过去,我要继续努力,争做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
由于解剖学工作的特殊性,我经常要接触或搬运尸体,但我从不怕脏、不怕累,也不会因自己是女同志而逃避任何一个细节,而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真正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品格。
二、为人师表 仁爱育人
常言到:有诸内,必行诸外。多年来,我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始终把立德树人的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之中,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忘“育人”,无论课堂内外,对学生都倾心付出、关心爱护、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课堂上,我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用眼神与他们互动,把仁爱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传递给学生。课堂外,我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告诉他们要学会感恩。
我不仅关爱学生,更崇尚知行合一。在家孝敬父母,待公婆如亲父母,工作生活中热心助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作为suncitygroup太阳官方网站分工会主席,我带领全体会员,开展“上善若水”爱心活动,积极参加“党员自愿者一助一”活动,服务身边离退休老教师和需要帮助的师生;自觉培养提升师德修养,坚守精神家园,保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
身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始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人师表、兢兢业业、杜绝一切不正之风。许多次,学生在考试前,试探着让我划重点,都被我婉言谢绝了。因为:我不出题不知道什么是重点;如果我出题了,更没法说什么是重点。但当学生心存积虑、愁眉不展时,我会象大姐姐一样开导、安慰他们。有的学生曾问我:“侯老师,您会相面吗?”我回答:“我不是会相面、而是会相心”。我总觉得,学生出门在外更需要得到支持和帮助。我始终不忘自己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我认为传授知识重要,育人更重要,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时时不忘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心、增强医学生的责任心。
2016年上半年,每周日上午8:30~11:00,我都在第八阶梯教室,义务为我们各年级学生开办“综合解剖学知识”公开课(在我们是首创),旨在帮助学生将以前对人体结构的认知进一步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文字的内容,回归自身结构,回归生活实际,并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搭建了从“解剖学知识(书本知识)→自身结构→生活实际→临床诊断”的平台,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考研、就业考试及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拓创新 砥砺前行
在2017年,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是走“互联网+系统解剖学”之路。不畏艰辛学习录屏、剪辑、合成视频等新技术,把系统解剖学教学搬到“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随时与学生共同学习。
今年我申请了“搭建‘互联网+系统解剖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翻转”的省级教学改革项目。通过把许多相关内容提前准备并发在“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使学生逐步利用平台形成了“线上学习+线下自学”与“见面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面对新的教学形式,我一切从零开始,每天小跑步式学习工作,总是工作到深夜,半夜有灵感半夜起来工作,就是为了保证新型的混合式线上、线下学习能顺利开展、顺利进行。开网课以后,需要随时在线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在线答疑,批改作业,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参与互动等,虽然工作量很大、很辛苦、很累,但能让课堂讲授内容重现在更多学生面前,供他们随时自主学习、长期学习,我倍感欣慰。
二是我指导的2016年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各年龄段关节活动度正常范围的界定”得到拓展延伸,不仅注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而且注重学生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项目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将研究内容录成视频,预计发放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专用的《功能解剖学》第三版配套的融合教材中供教学使用,扩大了我们在全国康复治疗界的影响力。
三是与学生建立微信群,随时与他们分享课件、知识,随时解答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我经常和学生说:“只要你需要,老师永远在你身边”。
在潜心教学与科研的过程中,我有付出,也有收获。教材建设方面:2004年参编了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曾志成主编的《局部解剖学》(21世纪课程教材)第2版、《局部解剖学实习指导及中英文习题集》、《人体解剖学和组织生理病理学图谱》;2005年参编了由杨德斌主编的《人体解剖实验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任副主编;2005年参编了由大连大学医学院王滨主编《人体结构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参编了由suncity太阳新城李富德主编的《人体局部解剖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7年参编了由大连大学医学院王滨主编《解剖组胚学》(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7年、2012年、2017年参编了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汪华侨主编的《功能解剖学》,为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科研方面:近年来,在国家一级刊物发表论文4篇,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2004年参与省级科研项目1项;2006年申请了省教育厅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1项;2008年、2014年指导学生山西省大学生创新性项目2项;2016年主持省级继续教育项目1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指导校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1项;2017年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
今天的成绩,与各级领导的培养、同事的支持、学生的喜爱是分不开的,今后,我将更加坚定“立足三尺讲台、俯首甘为人梯”的决心和信心,继续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耕耘于三尺讲台,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学识、经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增强学生对价值观的判断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们的腾飞贡献力量,为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