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教育

春华秋实,师者无言——记suncitygroup太阳官方网站生物教研室聂晨霞老师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08-08

suncitygroup太阳官方网站生物教研室聂晨霞老师,从20岁大学毕业来到长医工作,至今已35年矣。岁月流逝,青春不再,默默无闻教书育人数十载的聂老师温润如玉,风韵犹存。她课堂上激情满怀,讲授知识不忘传递思想和指点人生,课下给同学们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培植一棵有生命的树”

认识聂老师是在大三的医学遗传学课堂上。第一次上课她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绪论,第一张PPT幻灯片,她介绍给大家一棵据说和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有关的树----栎树。漂亮的树形,枝叶繁茂,旁边是这棵树脱掉树叶的枝干和单独的一片树叶的素描。她说这门课的知识体系就像这棵树,树叶是知识点,不能不求甚解地死记硬背,否则就是收集树叶标本,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寻根溯源地掌握知识体系,她说她想和同学们一起努力培植一棵有生命的树。 当今世界,自媒体高度发达,每天娱乐圈有推不完的八卦新闻。未上课前大家窃窃私语刷着微博聊着明星动态,被聂老师听见,她打趣道:“那些影星歌星的私生活有什么好关注的!和咱们没有半毛钱关系,他们只是生活的点缀而已。我们那一代人啊,追星都追科学家呢!”

我们羞涩地抬头听老师讲,她信口拈来自己的“男神女神”,那些我们耳熟或陌生的名字。她给我们讲复旦大学谈家桢的故事,我们才知道他是遗传学之父摩尔根的学生;讲贺林教授与赵氏兄弟发现的恒牙缺失症,被命名为“贺—赵缺陷”,我们才知道这是国际上首次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遗传病……

老师扫了眼我们教室墙上挂着的名人画像,轻轻叹息:“大家每天看到这几张‘老人 ’的照片有什么想法吗?我真的觉得选错了照片。他们取得成就岂是在这人生的迟暮之年?他们做贡献取得成就的时候是在和大家现在差不多的年纪,风华正茂的年轻时!”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我们目光偶尔掠过墙上他们那苍老的面孔神思,他们做出非凡成就的年纪是同我们一般的时候!我们不能再虚度光阴!

“社会有各种职责的分工,娱乐明星和终将走上科研或医学岗位的你们没有多大关系。如果社会是座大厦,有些人的存在是装饰点缀,有些人的存在是墙,是梁,是钢筋水泥的框架支撑!科学家之类的存在才是构成人类社会的钢筋水泥,是一种坚实而不可或缺的时代力量。希望大家能崇拜有真本领的人。你们走进大学的教室,就是要将来能够成为社会的支撑力量。”聂老师常常这样说。

“弃浮华,成真人,在最好的年纪踏踏实实培养才干,才是青春最好的模样。”把自己化作一棵树,潜心静气地吸取养分,暗暗成长,聂老师让我们迷茫的心顿觉安定。

“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荣誉和财富不可能轻轻松松获得;相信人生没有免费的午餐;相信做学问是辛苦且幸福的;相信功成而后才能名就。”我们所在的时代充满各样诱惑,坚守内心的清静,守卫学者的风骨,聂老师告诉我们永远不会毁灭的是一个人的学问。

“教师要讲课,而不是讲书”

在恢复高考的第三年,也就是1979年,16岁的聂老师参加高考并被山西大学微生物专业录取。经过四年的学习,1983年她毕业并被分配到长医(时名晋东南医学专科学校)生物教研室,那一年,她正好20岁。聂老师当时没有进入“对口”的微生物教研室,阴差阳错地与生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总讲,以大学生的智力和理解力,自己看懂书中大部分内容是没有问题的,她要教给我们的是一种学习方法,提供一些利于我们发展的指引。她总说“你们提前预习,把相关章节的内容了解个大概,我是讲课,不是讲书,我不会再讲你们看得懂的内容哦!”她一直劝诫大家不能死记硬背,因为很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背了一些没有多大用处或根本就是错误的东西。一次课堂上,她用教材中的一处错误借题发挥,带领大家仔细推敲,哪里错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让同学们学会独立思考,逐渐减少对教材的崇拜和对老师的依赖。

作为生物教研室主任,聂老师对教书育人十分重视。她说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自己是个很守本分的教师。“我计划从一年级开始带一部分班的课程,到了大三时我再接着带他们,让‘教书育人’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聂老师这样筹划着她的教学工作。她说这样可以让师生有更多的接触机会,能增加彼此的相互了解。“小班上课和大教上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特别在意课堂上学生的反馈。能通过自己的引导和讲解,不论是知识还是学习之外的指点,让学生产生共鸣、豁然开朗,看到那种恍然大悟的表情,我比啥都高兴!面对着那一张张满足的笑脸,我会有说不出的成就感。可惜这种感觉不是每堂课都有。”

从最初走上讲台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到逐渐思考起“育人”的问题,再到如今为“教书育人”作出的完美诠释,聂老师一直反思着、成长着;从最初服从上级分配“社会想要我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热情,到真正成为园丁后的用心耕耘,这条心路有多么漫长与坎坷,无可丈量,恐怕只有她心里明白。

“刚开始只是讲课本上的东西,一年年自己知道的东西多了就会补充到课堂上。课本几年才改编一版,而医学知识却是日新月异、更新很快,知识的讲授绝对不应只局限在课本,那是完全不够的。应该尽力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聂老师备课要准备的东西很多,怎样把目录里一个个看似独立实则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点串起来,怎样讲好每一章节的“故事”,都得想好,“除了要备好课,还要‘备学生’。最怕学生说听不懂。当我明白了学生听不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的知识背景与学生的存在很大差异造成的后,就努力从学生的角度理解问题,针对学生的接收能力作相应水平的讲授。”

聂老师回忆,她探索教学的过程走过不少弯路,而这些曲折是必要的,这使她越来越重视起学生的想法,慢慢形成之后的育人观念。

期待聂老师的课,如同树木期待雨露阳光。她小小的身躯立于讲台之上,用一个个波澜不惊的故事贯穿课堂,娓娓道来的讲述使我们的获得感超越课本,远在课堂之外。知识的脉络在她的点拨和帮助下,正像棵小树一般从内奔涌出勃勃生机。

学生敬爱的“反面教材”

“你们如此年轻,一定要扎实学问,树立大志。干事要趁年轻呀!”和老师待在一起的时光,总能感受到她对学生那种发自肺腑的栽培之意。

“育人是个软指标,其实也是个硬指标。课是讲给学生听的,只要有一个学生能听进心里一句话,对他的成长有过指导作用,我就是成功的。”不争,不言,对待学生像对待孩子般和蔼可亲,她的苦心和所想,我们都记在心里。

除了教学,聂老师还承担着一些科研任务。科研对于一个教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聂老师说她的科研方面有许多遗憾,是个“反面教材”,科研一直做的磕磕绊绊,断断续续。

2007年至2008年,她以访问学者身份去往复旦大学学习。回来后主持完成过一项皮纹学方面的省级科研课题,参与过一项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但是都没有发表成自己做为第一作者署名的SCI文章。所以,聂老师就这样放弃了。“有些遗憾,和人说起这项研究自己总不自信。现在想来,我有好几个浅尝辄止的研究项目,我尚在犹豫徘徊之际,别的院校就有人发表了这方面很好的文章。这失败的经历让我反省,希望学生们将来无论搞研究还是做学问都要学会坚持,要有快速的行动力,要有足够的自信,以我为戒,少走些弯路。”

聂老师总讲自己是“反面教材”,不那么成功,不那样闪耀。她说,上了年纪很多事儿做起来更是力不从心,从前很多想法也未能实现,那些过往的记忆是心中抹不去的“心酸史”,不足为外人所道。

而这正是我们敬佩聂老师的地方——真实,纯粹。“实打实做科研”、“科研能靠百度?!发表论文能用修图?!”、“做出能经得起推敲的东西”、“要有真才实学”……这些零零碎碎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我们将永远记在心上,感谢老师,用自己遗憾的所谓“失败”经历照亮我们在科研的征途上坚实前行。

育出大师者,焉能非大师哉?

用智潜心育人 用情立德树人

“现在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清晰的认识。人上了年纪,思考问题的方式会越来越豁达。这一生,算不上成功,但作为一名教师,问心无愧。”聂老师为教书育人的事业奉献了整个青春,将自己生命体验过程中的所思所悟毫无保留地讲给学生听,令人受益匪浅。

老教师们,那一代人,所拥有的自觉的育人观念,是后来师者的榜样。

遗传学第二堂实验课是“PTC尝味”,简单地说,就是不同的人尝同一浓度的药品,有的人尝不出任何味道,而有的人会觉得非常苦。这是由基因决定的味觉的差异。

“人和人是不完全相同的,味觉灵敏度的高低有别便是很简单的证明。推广而言,不同的性格,对待问题不同的反应,或多或少都与基因有关。学会接纳不同,要知道有时这些差异不是‘缺点’,只是‘特点’。”聂老师见缝插针地教育我们。通过小小的实验,我们被遗传学的奥妙深深折服——原来看似刻板的理论可以用来这样理解并解释生活问题。老师常说德行修养越高的人越能理解和包容别人,的确,正如老师所讲“高版本具有兼容性”,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包容心面对世间的不同。

“所有的职业中只有两种职业是带‘德’的,一是教师,一是医生,其余都是用‘职业道德’笼统带过。”八字校训中为首的“厚德”在聂老师看来是最为重要的,“你们大部分人将成为医生,职责有二,一是肉体治疗,一是精神抚慰,而后者体现着医德,却常因医疗环境或者各种因素的影响没能很好地实现。希望各位成为医生之后不要忘记这项职责。”

另一个带“德”的职业便是教师了。教师职责同样有二:一个教书,一是育人。都说教书容易育人难,聂老师用她的所行所言为此作释:俯下身子用心对待学生,都不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相信,只要给同学们时间成长,春吐苞,秋结果,待一片树林繁盛,聂老师一定会看到翘首以盼的春华秋实,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