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教育

只要学生需要,我就一定站在讲台上——记suncitygroup太阳官方网站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侯燕红老师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08-03

“94年7月21日,我再次回到suncity太阳新城,而这也是我最难忘的一天——正式回到母校参加工作,记得领导问我‘你是去临床继续你的事业,还是要转型来搞教育,为母校长医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心力?’当时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哪里需要我,我便去哪里。于是我便来到了解剖教研室。”时光总是飞快,掐指一算,侯老师在解剖教研室一呆便已二十三年,回忆起自己刚毕业离校两周年,也是在suncity太阳新城人体解剖教研室报到第一天,当时无比感恩,无比激动的心情再次重温,而今天看来,也正像侯老师说得那样——做好老师是她一生执着的追求。哪里需要她,她便到哪里,只要学生需要,她便一直是最暖心的“燕红姐姐”。

时隔一年半,我们的记者再次与侯燕红老师坐在一起。故友相逢,简单的寒暄之间,竟发觉侯老师更加精气盈足,也更加意气飞扬。继去年的系列综合解剖学讲座之后,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医学重要基础——综合解剖学,侯老师从零开始,办起了基于网络平台的解剖学网课,从课堂到网络,侯老师始终坚守着对于学生“倾囊相授,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更广泛践行着“只要学生需要,就一定站在讲台上”的自我坚守!

新的时代,二次创业

在去年侯老师义务讲座课堂上,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可谓一座难求。而处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选修课也增多了,再加上排课有限,传统的课堂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侯老师的课堂虽依旧是座无虚席,却不似之前的盛况,这使侯老师再一次陷入深思——“是我讲课的内容质量下降了?还是学生因为其他事耽搁了?直到过了好久,我才发现了问题所在,而这个发现也极大地鼓励着我做了一个大决定。”侯老师笃定地跟我们说道,“有一次看到一条学生的微信——老师,我们真舍不得离开您的课堂,可双休日我们开始要上选修课了,一些班级也开始体能测试。我这才打消了自己的所有顾虑,而解剖课和其他校内的选修课或者其他学校活动安排发生时间冲突,讲座也被迫中断了。”然而周一到周五,凡侯老师的解剖学课,所在大教又出现了更甚之前的“盛况”:本班的同学没有座位而影响了教学秩序,班长只得一一点名,把不是本班的同学请出来,这才得以开始正常的授课。课后,“侯老师,我今天又被赶出来了”的这样的话却也深深刺痛着侯老师。“当时内心特别酸楚,很难受,很惭愧,我想一定要为学生再多做点事!”

面对学生们一双双无奈的眼睛,侯老师也在思考着解决办法。

学校教务处也帮着侯老师找寻着解决办法,而侯老师也再一次响应教学改革的号召,乘上网络这辆便车,走上“互联网+系统解剖学”之路,把系统解剖学教学搬到“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随时与学生共同学习,以帮助那些热爱解剖的学生。“贺艳斌老师是走在我们学校网课的前沿,那时,他为我们老师做过一个关于网课的讲座,当时的我听完以后很激动,我知道我又能为学生做点什么了。”

“项目有了,该开始工作了。从零开始,总是很艰难。我常常请教贺老师和我们解剖教研室其他老师们,他们也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解,而我也调动起我的全家来支持我的这二次创业。”从无到有,在同事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如今的侯老师不畏艰辛,学习录视频、剪辑、合成视频等新技术,同时也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和大家分享。“互联网给了我再次‘创业’的激情”这是一场新的尝试,解剖课由多年传统教学模式迈向了网络教学。今年我申请了“搭建‘互联网+系统解剖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翻转”的省级教学改革项目。通过把许多相关内容提前准备并发在“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学生逐步利用平台形成了“线上学习+线下自学”与“见面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面对新的教学形式,侯老师一切从零开始,每天小跑步式学习工作,总是工作到深夜,“半夜有灵感半夜起来工作,就是为了保证新型的混合式线上、线下学习能顺利开展、顺利进行。开网课以后,需要随时在线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在线答疑,批改作业,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参与互动等,虽然工作量很大、很辛苦、很累,但能让课堂讲授内容重现在更多学生面前,供他们随时自主学习、长期学习,我倍感欣慰。”侯老师说,“刚开始录制时,我总觉得太过僵硬,会给学生一种十分公式化的口吻,而且气氛也会显得特别低沉,后来,我想着在录制时面带笑容,即使我面前一个人也没有,我都会用笑容和声调去改善这种氛围。”侯老师跟我们聊起了录制视频时的经历,每一句温柔的话语都是来自侯老师对学生的爱。

侯老师把解剖课从教室带到了网络平台,而从零开始的艰辛自是不言而喻。一切为了学生,只要哪里需要,哪里便有她的身影!而这明丽的身影,又无不深深地烙印着我们长医的厚德、精业、济世、报国的八字教训。侯老师不仅是学生心中的标榜,也更是校训的典范。

不忘初心,扎实学问

“刚来到解剖教研室时,我是一个新人,站在事业的一个新的起点上,从以前的看病救人再到今天的言传身教,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刚来时尤其是对尸体标本的制作,真是难熬啊,我真的不知如何下手。”忆起旧日往事,侯老师脸上却多了份感动和骄傲,“在我面对尸体无从下手时,我的带教老师手把手地教着我,‘燕红,你看这两块肌肉,肌与肌之间有肌外膜分隔,也许你看得不太清楚,虽看似是一块肌组织,但是我用手就可以把他们分开’说着,老师手套都不戴,只凭一双手,唰地一声,肌和肌便完整地分开了。”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带教老师,侯老师眼中流露出来的满是感恩和敬佩之意。“对业务的熟练来源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钻研,而这一切的努力,又靠一份真挚的喜爱和不变的初心。”既然决心做一名好老师,就要扎实自己的学识基础,于是她又回归课本,重拾那些被自己遗忘的知识,但这又谈何容易?面对家里一岁儿子天天缠着要妈妈,侯老师只好把孩子哄睡了再埋头苦读、苦背,接着还要背写一遍,每天都熬到深夜两三点乃至更晚。时间长了,身心有些吃不消,就写信给远在新疆工学院任教的二姐,而自己的抱怨得到了二姐最强有力的鼓励。“有了二姐的支持,我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每天坚持背书、背写到深夜,坚持、坚持、再坚持,一年下来,在教学上就初见成效了。”“当时正赶上学校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在我们解剖科主任的举荐下,我们几个刚进科的青年教师有机会参加了这次赛讲,但没参加评比,原则是为了让我们感受比赛的氛围,并通过亲身体会来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参加赛讲,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大家的鼓励焕发了我骨子里原有的那份执着和坚强,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精神。我坚持连续背书、背写教材三年。从1998年第4个年头开始,我就一板一眼讲解解剖学知识,知识重点重点讲,知识难点反复讲,深奥知识趣味讲。在讲解中,力求用更简捷、更易懂的语言把每一个结构讲清、讲活。从‘组织教学’到‘实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认真思索、努力策划,积极准备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具、教学方法、课后练习;每一节课的每一句话都不放过,从文字的措词到内容的衔接,都经过精心的推敲和编排,力求使每句内容都朗朗上口,以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记忆;我还有机地将预防保健知识、生活实践、临床病例及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解剖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帮助他们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延伸。”通过解剖学知识的“教”与“学”,侯老师独有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培养出了一大批善于思考,勤于钻研,富有热心,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优秀大学生。按侯老师的话来说,自己通过三年的苦学,终于可以真正地站在讲台上,开始了自己新的道路——教书育人。

以德化爱,代代相传

“为师者,当以德行为先,只有当你有一个好的德行,你才能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你身边的人。”在侯老师眼中,德是爱,是一种大爱。“我们的学生更需要爱,他们将来面对的是一群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用自己的爱去感化身边的人。”为拉近与同学之间的距离,以更好地帮助到每一个需要她的学生,侯老师在带课的每个大教都成立了自己的微信群,而在这个微信群里,同学们可以与老师自由交流,无论是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上的困难,侯老师都会尽自己所 能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在学生眼里,她既是一位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尊师,也是一个时伴你左右的暖心“燕红姐姐”。常言道,有诸内,必行诸外,“我曾经在临床工作过两年,面对过不少的病人,他们在心理上处于弱势,最需要的就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关爱,而当我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都是医学生,未来的医生,我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就希望同学们能从我这里得到温暖和爱,并把这份情意传递给更多的人。”侯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实践着。“学生们出门在外,缺少了家长的叮嘱与爱护,我就在这讲台上传递温暖。”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使她变成了一位暖心的大姐姐,她的课堂便是温暖的家,“宿舍冷不冷?食堂能不能吃得好?”温暖的话语在阶梯教室中一阶阶传递,真挚的情意种在了每一位同学心中,在侯老师的关注下,学生们也学会着感恩,学会着将爱传递下去。

侯老师的课堂上出了满满的知识干货,也有着解剖“小故事”,而她的这些小故事,像学生吸收知识的“消化酶”,更像学生升华内心过程中的“催化剂”,课堂由此变得或轻快明亮,或故事厚重而变得引人深思。从“回想上学时父母的不易”“报答父母双亲的恩情”“领导对自己的鼓励”“二姐对我工作上困惑的开导”再到“感恩学生占满过道听我讲课”“感谢婆婆,丈夫,孩子对自己各方面的支持”等等,这些故事不算高大宏伟,没有惊心动魄,甚至小得平实,但于人生中那些给予她帮助过的人,给予她爱和鼓励的人,都被她这样一点一滴地刻在心里温存着,再由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承接着她所接受过的所有爱护,一节节课下来,学生们不仅仅收获的是解剖知识,还有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道理和一颗懂得感恩和铭记厚德的心。

真情奉献,砥砺前行

同样,作为suncitygroup太阳官方网站分工会主席,侯老师也带领全体会员,开展“上善若水”爱心活动,积极参加“党员志愿者一助一”活动,服务身边离退休老教师和需要帮助的师生;她自觉培养提升师德修养,坚守精神家园,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

在科研方面,侯老师指导的2016年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各年龄段关节活动度正常范围的界定”得到拓展延伸,不仅注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而且注重学生 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项目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已将研究内容录成视频,预计发放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专用的《功能解剖学》第三版配套的融合教材中供教学使用,扩大了我们在全国康复治疗界的影响力。同时,侯老师也参加了多本教材的编写,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取得相应成绩。侯老师认真教学育人,潜心科研,面对这些成绩,侯老师感慨说,“今天的成绩,与各级领导的培养、同事的支持、学生的喜爱是分不开的,今后,我将更加坚定‘立足三尺讲台、俯首甘为人梯’的决心和信心,继续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耕耘于三尺讲台,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学识、经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增强学生对价值观的判断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们的腾飞贡献力量,为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

太行山上,每一年都会有新的血液流入,侯老师也带教着年轻的老师们,她要求自己就像当年亲手带她的老师那样,细心地教授如何做标本,如何讲授知识点,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每当跟着听课学习的年轻老师上课,侯老师总会随堂听上三节,“我如果坐在教室里听课,他们讲课就会有所紧张,放不开,所以我就站在门外,他们看不到我,我也听了他们的课。”靠着这股“传、帮、带”的劲儿,侯老师以高标准指导着新一代的解剖教师。“听满三节课就得给人家反馈,有问题直接点出来,有优点也要表扬”。“我们解剖教研室是一个非常温馨和谐的大家庭,在教研室主任刘学敏老师的带领下,人人都是相互关爱,互尊互敬,相互扶持,力求共同进步。”侯老师如是介绍着他们教研室。

古之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学业之惑,解人生之惑,授感恩之德,传济世之爱,这便是大家所敬爱的侯燕红老师。

太行山上的长医,用自己百年的沉淀滋养着代代长医人,也凝集成了今日的校训——厚德、精业、济世、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