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医北区西边有座绿树环绕、略显陈旧的四层建筑,寂静地坐落在校园一角。走上二楼,楼道的墙面上悬挂张贴着数幅寄生虫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这些内容都是由他的团队提供和制作的,他是这样一位老师,炯炯有神的眼睛,带口音的普通话让原本就很有趣的谈话更有了别样的趣味。课堂上,他谈笑风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每一位学生;生活中,他想法新奇,用执着的热爱和对完美的追求诠释了多样人生。他就是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刘明社老师。
![](/__local/8/61/13/8937735BB72FB7BB48E572B9C0A_40D8383F_175A3.jpg)
和蔼有趣的老学者
“刘老师,你这么可爱,我们大教室的同学都被你圈粉了!”刚走进刘老师的办公室,我们就不由地兴奋起来。“你们竟然喜欢我这个一颠一颠的老头,哈哈……”刘老师幽默地说道。
刘老师就是这么一个有趣的人,上课讲寄生虫的时候也会跟我们分享许多小故事,用生动的描述,揭开那些细微而陌生的生物的神秘面纱。这学期人体寄生虫学课刚开课的前几天,有一张刘老师上课的“剧照”传遍了QQ空间,只见照片中的幻灯片上写着:“下面的图片将引起你的不适,是否要继续?”答案只有一个“是”。简单的一张幻灯片,让我们看明白了这门课的特点,也激起了我们的学习兴趣。我们私下议论着:“这个课看着就有意思!”记得讲到蛔虫时,刘老师拿“饸饹”作比,虽说有点难以接受,但再生动不过了,这一来我们对蛔虫的外形了然于心。
“刘老师,你为什么会选择寄生虫学?是因为喜欢吗?”“哈哈,那个时候对于专业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哪有什么喜欢不喜欢。有时候自己从事什么职业不是看你喜不喜欢,而要看国家需不需要。” 刘老师告诉我们,填报志愿时他也是一无所知的少年郎,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专业。机缘巧合下,他进入山西大学读了昆虫学专业。毕业后,刘老师来到了长医,来到了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搞起了人体寄生虫的教学和研究。
![](/__local/2/04/71/75BD80F07B46C1268BD1BE68FC2_DFDB4BF6_10B62.jpg)
讲着校训的布道人
在谈到校训时,刘老师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我们的校训把德放在了第一位,这就说明了‘德’是后面其他内容的基础。老子的《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何为道?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而‘善德’就是寻常道而走。”说到此处时他也为我们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正如古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德就是这样的,它没有大小之分,我们需要的从来都不是去评判一个人是否有德,而是要尽自己所能的为善事。”
“我们校训中四个词的关系就是一个金字塔,德在最底层,它是基础,要想往高处走就必须打好基础。精业位于德之上,目的是为了提升我们的能力。要有德行、有能力,才能谈之后的济世报国。”刘老师说着他理解的八字校训。“考试考在前,为人为人杰。”这是刘老师为学生解读的校训。众人拾柴火焰高。校训最为伟大的特点就是能让全校师生奉行,用集体的力量共建良好的校园氛围。“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向着它指引的方向,形成一种氛围,这才是一种大美大观。对于学生自身,要明白‘为谁学’,这就是所谓‘初心’;对于教师,要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家一起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不敢说济世报国,只要将来对社会有所回报,就是自己的价值体现。”
![](/__local/1/A8/ED/F6841E39686690A579739C82458_2A55241F_8BEC.jpg)
精通十八般武艺的全才
刘老师大学学的专业虽然不是寄生虫学,但通过自己的努力,熟练掌握了寄生虫学专业的知识。有人说刘老师是个全才,刘老师笑着说:“只要你想学,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什么也不是难题。”曾为了完成研究项目,刘老师熬到深夜两三点才睡,清晨起来手指也不能舒展。正是这一份份的不懈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他。如今,他担任中南大学的外聘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被评为山西省省级教学名师和suncity太阳新城校级教学名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8部,主持和参与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攻关项目、教育厅科技开发项目、山西省教学改革项目和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10多项。这些成绩决不是运气和偶然。
刘老师还自学了计算机,对于数字图像的处理、视频剪辑制作等方面的软件的操作使用可谓应用自如。在采访中他无意提到过自己曾做过的一个项目,“那个时候电脑的图像处理技术还很差,图像的颜色都得自己一点一点地去抠,常常晚上熬夜编程,但是做出成品后,真的会让人在心里有一种自豪感。”因为喜欢,他学习了很多新兴事物。在工作岗位上,经常有同事来请教刘老师关于电脑方面的知识,他都会虚心一一解答,遇到修电脑的问题,刘老师也是信手拈来。
刘老师的生活不仅仅有学习和工作,他有趣的性格促使他拥有丰富的业余生活。他曾参加过学校举办的棋类赛事,说起这些故事,他笑称:“我从不按套路出牌,所以赢过校内棋艺最好的,也输给过新手。”刘老师用自己的事例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上的随性不仅让他收获了新的知识,也让他在学习、工作等方面更加开朗。这时,我们看到刘老师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也许,这是对曾经努力的自己表达最大肯定的一种方式,释放出一种不一样的情怀。
精业敬业的好教师
1983年,年轻的刘老师来到长医。作为老长医人,如今的他依旧在自己的岗位上干着自己的事业。他从未离开过长医这片热忱的土地,在人民教师这一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守护着长医,不离不弃。他为长医送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也为祖国培育了一个又一个栋梁之才。
工作上刘老师也有自己的要求——既然是工作那就自然得做好做精。在学校下达任务时刘老师总会积极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到让自己满意的地步。有人赞叹刘老师的效率极高,刘老师就会笑着告诉他们:“事儿放在心里不舒服,早点做完早放心。”在教学上面,刘老师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就拿我们老师来说,我们不能只充当知识的搬运工,而要做学生的学习调动人。”一门课程的学习初期,学生大多数是不了解这门课的,他们往往是因为喜欢这位老师,才会喜欢上这门科目。所以,老师的品行、教学方法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影响着学生的兴趣方向。刘老师看着我们,用极为缓和的语气说:“其实,每一位老师都有两重身份,他们得先是学生才能是老师,只有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变成精髓中的精髓,老师们才会站上讲台。”
![](/__local/3/99/B6/1FEEA234B478B7AD7E293C76884_221C368D_18B43.png)
一颗不锈的螺丝钉
说到刘老师学了昆虫学最终却教了寄生虫学的缘由,刘老师这样说到:“就像雷锋说的,我们就是国家的螺丝钉,国家哪里需要,我们就守在哪里。哪怕只是一颗小螺丝钉,也要保证这块地方不能松了。等有了比我更结实可靠的钉子,我也就该退了。”刘老师把自己比作了一颗螺丝钉,这颗螺丝钉在长医这片土地上越拧越深,越拧越紧。他不仅将知识传授给一批批来自祖国各地的莘莘学子,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身边的人——书桌上的一摞摞笔记本,书柜里的一层层书籍,学生脸上的笑容见证了刘老师的成就。
这就是我们长医的老师,他们有些或许并不出名,但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地将自己的知识、德行传授给我们,这就是长医人的魅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刘老师将自己青春奉献给了长医,书写着长医的校训故事,为祖国培育出一批批国家栋梁。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职业之一。他们在祖国的寂静处辛勤付出,用自己所有的青春和精力教书,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育人。而刘老师是千万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他和他们一起不断地燃烧青春,散发出光与热,为社会主义新时代育英才。